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文學評論家曹丕內心的感慨,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典論·論文》中的"建安七子",赫赫有名,
漢朝末年,有名的才華志士建安七子,是以曹氏父子為中心所形成的文人集團,
七子即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和劉楨,
孔融之外,其餘六人均為曹氏父子的僚屬和大作家。
這些文人,個個才高八斗,文質彬彬,聲勢浩大,誰都不服誰。
而當時也有一位頗負盛名的文人,叫彌衡,侍才自傲,
孔融舉薦他當官,他卻將恩將仇報,把曹操的手下全都貶損一番,
且語出驚人,回過頭來罵孔融: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餘子碌碌,莫足數也。"
孔文舉指得就是建安七子裡的孔融,也就是小時候讓梨的那位。
楊德祖就是楊修,出身高貴,也是曹氏旗下大人物。
這位禰衡,一口氣就把曹氏門下的文官武將全羞辱了,
孔融薦舉他當官,他不知感恩,還回頭反咬他一口,
就是他呲牙咧嘴,看誰都不順眼,看誰都不入流,
好似只有他一人最厲害!
口氣狂妄至極引來眾怒,可是曹操卻獨排眾議不殺他,
因為這位曹阿瞞城府極深,
認為這種狂妄小人必然難容於世,天道難容,
果然,禰衡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烏鴉嘴。
為人師表,身教重於言教。
其實我在日日好文創師資的培育上,也遇到很大的瓶頸,
因為學生都很精明,會觀察老師言行舉止,
不是只要會寫幾個字就能當楷模,
便宜的筆當然也能寫字,我的課都有送學生鋼筆與鉛筆,
鉛筆最適合初學者練字,夠便宜。
我教過的學生很多,有些學有所成,
已經自己成立作品FB粉絲團,
也經營得不錯,我都是祝福他們,
各有各的格調,想學的人自己會做功課比較。
中國文人對美文字的要求,不只是外觀好看與否,
還納入了「人品」的考量,
所以中國有句話形容一個人的美感功力、鑑賞力、與眼光教養,
叫做「品味」。
靜思語:口說一句好話,如同口吐蓮花 ; 口說一句壞話,如同口吐毒舌。
網路言論也一樣,我從來不到其他網路社群去發文、發作品,
或是隨便去評論、指導別人作品,
因為練字練心,不就是學習互相珍賞嗎?
心美、字美。而不只是把字寫出漂亮的技術與外觀而已。
字跡反映性格,心性,如果連這樣的氣度都沒有,
每次寫幾個字就想要到處轉貼社團分享,心思都放在這裡,
作品缺乏沈澱,也難真正靜心、淨心。
到處炫技,半瓶水響叮噹,甚至大放闕詞,評論別人,
這樣的網路言論,不值得鼓勵。
文人相親、惺惺相惜。
其實,古代就有許多的"文人相親"的正面風氣,
辛棄疾與陳亮的"鵝湖之會"、唐伯虎與祝枝山、歐陽修與蘇東坡...等佳話,
這樣的相親風氣告訴我們的就是,品行正派的文人不但能相容,往往還惺惺相惜。
文壇上,需要的是更多這樣的傳承,把"文人相輕"的惡習給矯正,
練字也一樣,無論是什麼筆寫的,都應是一種正向能量的抒發與傳承,
除了提高每位創作家的格調,也能帶動心境的提升。
寫字練心,除了培養字跡美感,也同時練修養,
帶動「文人相親」成為一股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