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凱旋門觀景台往香榭大道拍照
美哉巴黎
Paris Mon Amour
一位知名設計師曾說過:
【一個城市的市容反應的是市民的氣質】
這次我們走在巴黎街上
感受一下庶民的生活美學
在這如畫一般的城市
時間幾乎凝結
市中心的房子幾乎是百年以上建築
如果以台灣評定古蹟的標準
放眼望去盡皆古蹟
首先市中心主要幹道開始逛起
香榭大道
Les Champs-Élysées
現在的巴黎市容主要是由拿破崙時期開始規劃的
從凱旋門放射出星芒大道中的主要幹道
直接可連接羅浮宮
很難想像這條又直又寬敞的道路
是在幾百年前(十八世紀左右)
那時可是連汽車都還沒被設計出來呢
香榭大道名品林立
仔細看看建築的細節
巴黎市的建築正立面是以石材為主
少部份結合磚造
堅固耐用
搭配石雕裝飾風格
以那個時代來說都是手工精緻雕刻
而非混泥土貼瓷磚
所以沒有時間久了瓷磚剝落與壁癌問題
↑↑↑
同一棟見築物每扇窗上的石雕裝飾都不同
石雕左邊那條線不是裂痕喔
"是電線"
(這些建築物蓋造時還沒有電力)
以對建築外觀破壞最小的方式來設置電力
另人不得不佩服的小細節
街道上店家的門面設計
典雅而氣派
香榭大道的購物街區
世界名牌必爭之地
國際品牌都在這裡設有店面
接著走到塞那河畔小街
建築物的規劃風格很一致
而且外觀很乾淨
窗戶乾靜整齊得讓人驚訝
經過拿破崙的大刀闊斧規劃
整個城市都是這樣的整齊、乾淨、風格一致
標準奧斯曼式建築
仿造羅浮宮的建築設計概念
這是塞那河畔的豪宅
有錢人住的公寓
想像台灣還在經歷鄭成功跟荷蘭人爭土地時
巴黎市民就已經住在像這樣的房子裡了
幾百年後 外觀仍保持相當乾淨
正面都是高級石材
頂樓藍灰色的閣樓是以前傭人房的設計
不是鐵皮加蓋喔
奧賽美術館的外觀
原為1900巴黎萬國博覽會蓋造的火車站
後來改為近代美術館
梵谷、高更、莫內等印象畫派時期的作品主要都收藏在這
注意觀察會發現公寓與美術館的外觀整體搭配性很好
可見整個都市的建築風格規劃是以整體設計感考量的
街上隨處可見的露天咖啡座位
點杯咖啡
坐在人行道上看著往來的行人也蠻愜意的
餐廳的門面
樓上的欄杆窗花
都是精緻的設計
特色店家的牆飾
很有藝術氣質對吧
門窗旁都是古典畫作
直接繪製在牆面上
看完主要大街
我們也要子走入庶民生活中
看看民眾的生活方式
觀察巷子裡的百年民宅
外觀也是相當乾淨
配上巴黎難得的藍天
優雅明亮
充滿異國文化的巷弄夜市
裡面有很多好吃又便宜的美食
左邊的希臘餐廳
烤肉與烤餅相當好吃
很合台灣人的胃口
色彩繽紛的外牆菜單
跟古典的巴黎街容很不相同
有著衝突的美感
一般法國店家晚上是不營業的
六點不到很多店家都關門了
這種夜間營業的店家都集中在特定區域
服務許多習慣夜生活的外來客群
熱鬧但不喧囂
夜間有營業的店家在招牌上有燈飾
招牌大部分都是手工製作
文字當然也是手寫字體為主搭配鑄鐵材質
拼貼馬賽克的造型牆面
中間還有一幅人像畫面
看看樓上公寓的窗戶與欄杆
很整齊對吧
在巴黎市我還沒看過頂樓加蓋
或門窗加裝鐵窗
是不怕小偷嗎?
我想應該也不是
是從小生長在這樣美感環境中的市民
已經無法接受那樣的東西加裝在自家門面上了
巷弄裡的百年建築維持得相當好
斑駁的質感見證了時間的歷史
巴黎的店家很少用燈箱或是霓虹燈
低調的生活美學
招牌不搶眼相當內斂
民居巷弄中的菜市場
右邊店家的招牌設計的貼切可愛
隱居巷子裡的名宅
以前都是貴族住的地方
相當低調
這是在畢卡索美術館附近小巷中
(也就是以前畢卡索的宅第)
法國大革命後
貴族流亡
這區成為
巴黎有錢人住的地方
靠近艾菲爾鐵塔區的公寓
當時這些建築師們蓋造房子的時候都是依循政府規劃好的標準
雖然是為不同人設計的各式房子
整體感卻出奇得好
此張照片未經過修圖
是傍晚時分拍的自然光線
金黃色的光芒照射在高級石材建築上的視覺美感
傍晚大約七八點之間的塞那河畔
游船往來不絕
天空好乾淨
搭乘游船體驗塞那河畔夜景
右邊是奧賽美術館
左邊則是羅浮宮
中間新橋的後面是聖母院
豪宅夜景
巴黎市中心人口密度不如台北市高
面積也不如台北市大
已經習慣在台北市中心蝸居的我
感覺氣氛很不一樣
雖然也曾居住倫敦一段時間
但是住在巴黎卻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受
生活中有種無法形容的氣質
走在街上心中常想
國際級的大都會房價一定很貴吧
路上經過房地產仲介的店面順手拿了張DM
發現價格其實跟台北市好像差不多
市區交通方便的舊公寓也差不多開價約兩千萬台幣左右一間
法國對房地產炒作管制很嚴格
所以短期炒作房價的投機客相對少了
以國際大都會之間比較起來
巴黎氣候溫和、乾燥、市容美觀
公共美術館多、藝術氣氛濃厚
其實也是藝術創業家們不錯的選擇之一
- 後記 -
回國後走在台北市的街上
看著我們的街景...
這條是市中心精華區的主要幹道
樓下店面的門面設計
樓上是大約三四十年的舊公寓
鐵窗配色還蠻繽紛的
美學自成一格
可能還需要幾個世代的接棒努力吧
台灣加油